网站首页  规章制度  公开指南  公开目录  公开程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在我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二)

信息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 2017-10-18浏览次数: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我校广大师生第一时间认真观看了十九大开幕大会直播,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在学习交流中纷纷表示,总书记的报告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令人备受鼓舞,催人砥砺奋进。

骆承烈教授表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每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是倍感自豪。聆听了习总书记的报告,我对党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地高兴,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信心百倍。

作为一名有着六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学习、研究、教授孔子与儒家思想多年。最荣幸的是在2013年11月26日向习近平总书记就传统文化作了汇报,并当面聆听了总书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诲。那次终身难忘的汇报最后,我说:“过了春节,我就八十了。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再干十年。”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应邀到国内各省、市宣讲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孝文化、儒商、政德等331次,出版弘扬传统文化的作品26本,发表文章37篇。本着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我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正在拍摄故事版电视作品《孝经》。

在认真收看学习了习总书记的报告后,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正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党在外交事务中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理念,正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书记的理论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我将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校博士生导师杨朝明教授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深刻、振奋人心,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尤其对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阐述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理论意义。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也是建构民族信仰的根基。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文化自知,没有深层的文化自知则难以形成文化自信。而要由文化自知达到文化自信,其实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研究者提出了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既要“登峰”又要“落地”。所谓“登峰”,即探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深度、高度,了解传统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所谓“落地”,即在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把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只有当文化经典开始润养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从中切实受益,分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才会本能地树立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包括很多内涵,其深层上就是道德、信仰。习总书记曾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都是阐明了道德、信仰的重要意义。中国文化重“道”,“道前定而不穷”。我们的学术研究既要研究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更要研究其中深层次的道德、信仰,将之变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资源,形成我们尊道德、敬道德的风气,用传统的“四维”“四端”“五常”“八德”滋养我们的价值观,以之作为搭建中华文化大厦的“四梁八柱”。在下一步的学术研究方面,我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传统道德研究方面着力,积极做好创造性转化工作,让更多的国人走近经典、理解传统,用孔子儒学温暖人心,让优秀传统文化照亮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整理:宋广新  李文振  刘萌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