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规章制度  公开指南  公开目录  公开程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复兴答卷】法学院:树立“大思政”理念 推进“三全育人”

信息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 2018-05-02浏览次数:



 

4月20日,“全国优秀创先争优共产党员”“沂蒙新红嫂”朱呈镕应邀来到法学院,为学生做了题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嫂事迹》的宣讲,情到深处,她声音哽咽,学生们眼含热泪,受到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此前,法学院院长张益刚为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第五次宪法修正案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而成熟的宪法观,并积极做好第五次宪法修正案的宣传;学院还特邀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车润海副教授、南开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研究生李金潼博士为学生举办交流讲座。

如果说,这些活动是一根根线,那么,穿起的是法学院“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框架构建,如果这是一个个面,那么折射的是法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

 

“让思政工作立起来有高度,做起来有抓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做好思政工作,法学院领导班子积极组织学习,认真落实政策,讲求实效。2017年10月,学校出台《本科生班主任工作规定(试行)》,法学院以此为契机,召开思政专题会议讨论,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初步意见。

学院36名专业教师中,有10名青年教师积极响应号召,自愿报名成为班主任,学院即刻出台了《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条例》,为青年班主任们开展工作做好铺垫。

经过一段时间充分的规划、推动和酝酿,法学院掀起“课前课后学思政讲思政”的热潮:十九大期间,老师们利用课前十分钟,为同学们解读十九大报告;两会期间,老师们在课间和学生探讨宪法修正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讲解宪法修正案的产生过程;“江歌刘鑫案”闹得沸沸扬扬时,彭奕菲老师专门在民法课堂上讲解此案,帮助青年学生清醒认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在坚持法律正义的同时,不要做网络暴力的拥趸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简单的说教,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拔高起来;也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广大老师,把思政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要同思政老师的育人过程、育人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学院的“大思政”布局衔接到课堂,贯穿到育人全过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构建‘大思政’格局,课程教学必须链接科研成果,让思政工作立起来有高度,做起来有抓手”,张益刚如是说。纵观学院的科研成果,“大思政”观念深入人心,老师们纷纷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在科研项目、论文中都有体现。袁兆春教授从和谐社会角度进行了解读,相继发表了《和谐社会与法治关系思辩》《社会法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文章。而他的科研专著——《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省高校教师培训教材,是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资料;张益刚也是“大思政”的身体力行者,他的相关论文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测评关系研究》《法律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与功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分析》等。而这些相关研究,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将法学院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格局提升到了新的科研高度。

 

构建“四主一辅”格局,让工作有温度有情怀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以制度为纲,以机制领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落实的关键和保障。近年来,法学院探索形成了以专职辅导员制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本科生班主任制度、导师牵手第二课堂制度为主导,百优学子帮办制度为辅的“四主一辅”思政育人格局,以学校《本科生班主任工作规定(试行)》为蓝本,相继出台了《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条例》、《法学院班主任例会制度》,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落细、落小,真正唤醒灵魂、让学生感受到温度?辅导员、班主任们的贴心细致的工作,成为制度之外的有力补充。2017级小张同学,因肺部囊肿住院,班主任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陪护;2017级小王同学因宿舍关系不良,在宿舍发泄情绪,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起前往宿舍开导,经过深入地谈心,该生与老师坦诚交流,最终矛盾成功解决;党委副书记卢瑞霞深夜经常接到2016级学生彤彤(化名)父亲的电话,电话的内容是让她劝说患重度抑郁症的女儿吃药,“你劝劝她吧,她肯听你的”……“我们也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要能在关键时刻帮到学生,我们的工作就值了。”法学院团委书记马振华如是说。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思政工作需依托全体教师的力量,将学院的教育和关怀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李冬楠老师创建“楠书房”的初衷,是为了给本科生导师制小组的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不久书库成为小组周末学习讨论的聚集地,讨论内容从“《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学的认同”到“校园裸贷”;从制定学习计划、分享考研经验到共赴海边畅谈人生,人数也从最初的20人到现在的50多人,许多学生慕名而来,而她也成为更多学生的人生导师。“楠书房”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成为一处活跃“在别处”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像“楠书房”这样活跃“在别处”的思政课堂还有很多:有刘涛等年轻老师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马洪伦等青年博士组织的“青年博士沙龙”等。对老师们而言,每一次选题,都是认真斟酌的热点问题;对学生们而言,沙龙不仅开拓自身视野,更是一场精神盛宴。

 

强化实践功能,让思政育人从校园向社会延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书面上,会意在心间,更要体现在行动上。一次次为期近三个月的寒暑期顶岗实习,一幕幕为下乡普法设计的“模拟法庭”表演,一条条从年轻人视角开展的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解读,一次次上山下乡的法律援助,一场场从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法治精神到十九大精神、第五次宪法修正案的宣讲,一个个守护在放学十字路口的志愿者们,一届届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干部……学生们正通过各种实践渠道,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通过不同的身份角色,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5年,法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校友潘月华,不忘母校培育之恩,在法学院设立“春华奖学金”,用以奖励在司法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弟学妹。彼时的潘月华,刚刚成家立业,事业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却每年拿出1万多元来资助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与其说是心怀一颗社会公益责任心,毋宁说是一种母校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017年,刚毕业两年的选调生毕小秋回到母校,与在校学生畅谈她的人生体验,在如何完善自身,满足社会需求,以更好应对工作挑战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对母校进行回馈和反哺的毕业生们,正将学院思政教育的视角拉向社会,他们的加入,不仅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的补充,更是思政教育累累硕果的充分展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命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解读工作融入专业课堂并延伸到学术报告会、科研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教育端口从学院、学校延展到社会,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只出现在思政课课堂、辅导员主题班会的苑囿,构建从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专业教师全面参与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孤岛化”,无疑都是法学院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中的有益尝试,是一种仍“在路上”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卢瑞霞  来源:法学院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乔慧芬)